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制订/优化研究
(一)政策要求
临床路径管理是我国医政工作的重点,是临床规范诊疗及合理用药管理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医疗质量、诊疗水平提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使医疗费用及其结构趋于合理。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战略背景下,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29 号),该意见强调加强医疗行为管理,完善诊疗规范体系,落实医疗机构作为医疗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医疗技术准入、临床路径管理和卫生技术评估,逐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入径率、完成率,降低变异率、退出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则指出加快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建设,合理诊疗和合理用药指标不断改善,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推动我国公立医院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临床路径制修订关键问题
临床路径是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对某些疾病,以循证医学依据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时间要求的综合性、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临床路径大多依据国家版临床路径、各类临床指南和指导原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床路径设置偏理想化,与临床实际存在较大区别;且当前临床路径设计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考虑,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医疗需求;同时临床路径修订机制不完善,反馈不及时,临床路径的更新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进而导致临床路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执行困难、推广困难的问题。
因而,从真实世界数据出发,通过临床大数据构建出符合真实世界疾病临床诊疗过程、能够满足医护人员和患者实际需求的疾病临床诊疗流程,并进一步结合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等形成兼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临床路径,是提升临床路径依从性和应用效果的关键。
(三)#疾病名称#背景信息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对于#疾病名称#的诊治水平,促进#疾病名称#医疗质量提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患者满意度,本研究拟从真实世界数据出发,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在全国医疗机构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指导下,由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制/修订研究》,更科学地为#疾病名称#患者诊疗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了解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2.以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结合指南和规范,制订可操作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提高#疾病名称#临床路径的依从性,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
3.通过临床路径的培训,不断加强医务人员规范诊疗与合理用药的能力和水平,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
4.通过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提高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水平,推动国家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要求的落实,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制修订具体内容包括: #疾病名称#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医院#疾病名称#临床路径文本比较、医院真实世界数据收集与分析、#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制修订、#疾病名称#临床路径解读与培训、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等具体内容。
对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中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从宏观角度对当前#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产出为《#疾病名称#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疾病名称#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入径率、完成率、变异率、死亡率及费用情况等。
对不同医院#疾病名称#现有临床路径文本进行对比,包括每一阶段需要执行的医嘱、护理、操作等项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医院诊疗方式的异同,为制修订临床路径提供参考。
以医院#疾病名称#病历数据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或问卷分析、调查走访等方法对医院历史病例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不同类型患者诊疗流程进行总结归纳,为修订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提供数据基础。根据需求决定是否深度分析诊疗方式差异的产生因素及其对治疗效果、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等的影响。
其中,数据收集有多种方式选择。信息化技术手段适用于信息化程度较高、临床数据应用规范且开放的医疗单位,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医疗单位历史病例数据进行标准化,并对该疾病的不同诊疗流程进行总结。问卷分析、实地调查走访的形式则适用于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或数据敏感、数据应用存在限制的医疗单位。
图1. 临床路径制修订流程
(1)成立专家组:包括执笔专家3位左右,审稿专家10位左右。根据疾病诊疗需求选择相关专业专家,可能包括临床、药学、检验、影像、病理、营养、护理等专业。
(2)初稿制订:根据真实世界病例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疾病诊疗指南和规范,归纳总结,形成#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初稿。
(3)临床路径审核与修改:以函询、会议等形式,对制订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初稿进行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审核、修改、校订,直至完成最终版临床路径制订。
5、临床路径解读与培训
由专家组对制订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进行释义,并根据需求发表、出版。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临床路径内容进行专题培训,线上线下结合,覆盖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
6、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
根据需求,对已完成制修订的#疾病名称#进行数字化整合,将#疾病名称#整合进入医疗单位已有数字化系统应用中,或根据医疗单位需求,开发能够满足医疗单位实际需求的数字化应用。
7.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在试点医院进行临床路径试行应用,对实施#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前后医院医疗质量/效果、费用、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推广该临床路径或进一步优化完善。
四、实施计划
根据本研究的具体规划,以#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制定为基础,整个研究的实施具体分为以下步骤,可根据实际目标和成本选择其中部分或全部内容进行实施。
阶段 |
内容 |
1.研究方案设计 (预计耗时4周) |
|
2.可行性调研分析 (预计耗时2-3周) |
以专家咨询作为主要工作,通过问卷、走访、专家会议等形式对目标病种临床路径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分析。 |
3.#疾病名称#数据收集与分析(预计耗时10-12周) |
|
4. 临床路径文本比较研究(预计耗时9周) |
|
5.临床路径制修订(预计耗时10-12周)
|
|
6.临床路径解读与培训 |
|
7.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 |
|
8.#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至少3个月)
|
|
五、研究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全国医疗机构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支持单位:#支持单位名称#
六、预期产出
《#疾病名称#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报告》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疾病名称#临床路径》
《#疾病名称#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报告》等。
七、预算组成
完整版预算见excel,可分阶段开展,根据实际包含的阶段、数量及内容调整。
根据研究内容及执行计划安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问题、进度问题、经济问题和政策风险。
技术问题:方案设置前就技术方面进行专业咨询与评估,并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与专业技术提供方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研究的技术支持符合研究开展需求。
进度问题:方案设置前就所需的人员、资源和各阶段时间设置进行详细评估,并在方案、预算和管理中体现人员、资源分配情况;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加强对参与人员的管理,以保证研究进展及质量。
经济问题:研究预算需提交审批,并与相关第三方紧密沟通以确定报价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在研究开展过程中加强对预算实施的管控,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研究结束后及时进行结算。
政策风险:紧随国家政策变化,实时调整研究方案内容与计划,以保证各项工作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开展。
(此处补充疾病背景相关文献)
(此处补充其他需要添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