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研究网未来发展规划
一、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概况和发展现状:
当前,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已拥有上报医院8300多家,2021-2024年度累计上报超过2亿4000多万条数据,涉及患者人口统计、医疗质量和疾病负担共计58个维度信息。
平台已完成路径执行情况报告自动化生成系统,实现数据获取-分析-报告产出全流程自动化,已完成并导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直肠癌、老年白内障、化脓性脑膜炎等多个病种的分析报告。
平台当前入驻合作研究团队3组,主要涉及心血管、感染和气候对医疗系统冲击等相关领域研究。此外,平台当前正与上海市卫健委合作开展临床路径数据主动抓取技术、模式及机制研究。
如何进一步完善数据平台建设,深度挖掘临床路径监测平台数据,以发挥其监测平台的效能,并探索开发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核心,临床路径平台数据为支撑的价值挖掘,用好数据、用对数据,为临床诊疗、医院管理和政策制定服务,是未来平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
监测平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
1.
数据质量问题
为了减少医院数据填报过程种的难度,当前临床路径监测平台数据质量存在数据未经校验,直接入库的情况,导致平台数据存在重复提交(相同记录提交多次的情况)、错误填报(未进行数据校验,导致部分字段填写超出给定值域范围)的情况,且由于数据量大,平台研究设备较为落后,导致对平台数据质量问题没有全面认知。
2.
数据维度偏少
当前平台收集的58项指标主要包括患者人口学信息、医疗质量和疾病负担数据,不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医疗行为、用药信息等,使得平台当前无法从事精细化研究。
3.
数据挖掘分析不充分
之前平台主要工作是为主管部门提供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数据报表,导致平台工具系统功能单一,平台方法学工具库不够完善,暂时无法支持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挖掘。
4.
平台硬件问题
信息中心用于数据分析的电脑性能较为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数据分析、计算速度较慢。
三、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的战略价值:
当前,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是监测数据覆盖医院数量第二多的平台,其战略意义已超越传统医疗管理工具。全国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的战略价值已形成多维辐射效应,其依托8300余家医院、2.4亿条动态数据构建的医疗行为监测网络,有望重塑我国医疗规范化的治理体系。该平台通过临床路径执行率、变异率、费用构成等核心指标的全景式追踪,具备成为医疗质量监管与医保政策优化的关键基础设施。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1, 医保支付改革监测中枢,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实时记录的次均费用、药耗占比、医疗服务费用构成等数据,精准反映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成效。
2, 医疗资源配置决策依据,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等级医院的路径执行差异,暴露出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缺口、医师能力差异(如变异率差异)等结构性问题,为分级诊疗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数据资产深度开发方向:
1, 医院运营风险预警,具备构建起包含路径完成度、成本偏离度、并发症发生率等特征的医院运营风险预警模型,识别过度医疗与医疗不足倾向的医疗机构,及时遏制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
2, 诊疗行为智能分析,对不同医院医疗行为整体进行分析挖掘,探索分析不同地区、等级医院诊疗行为模式。
3, 建立医疗质量区域画像,可通过对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临床路径数据,通过聚类分析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区域画像,分析探索学科、医疗质量、医疗行为、疾病负担的地域性差异。
4, 医保基金使用效益评估,结合非临床路径数据,可以对医保基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估,特别是同等医疗质量情况下,医保基金使用效益。
四、
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网定位和价值: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平台属于医疗质量监管与医保政策优化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数据分析和使用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健委相关管理制度,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自由使用平台数据进行决策支持、科学研究。如何利用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网链接国家平台与需要利用平台数据进行医保政策分析、医院管理决策、疾病负担和临床科学研究的团队,是平台存在的根本和主要意义,也是后续发挥国家平台数据资产效能、实现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研究网平台的患者、临床、经济、社会价值的基础。
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研究网的首要任务是收集不同社会团队对国家平台的数据应用和分析需求,根据平台数据特点并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特定的研究方案,并在国家平台中针对目标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获取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制订研究报告,提出临床诊疗、医院管理和政策制定建议。
其次,平台需要收集不同社会团队数据分析挖掘的方法学,并将其植入国家平台,以提升国家平台的数据服务能力,深度挖掘国家平台数据资产价值。
最后,平台需要根据不同社会团队数据需求,为平台未来规划合理的发展方向,包括主动扩展数据维度、继续提升数据量、扩充平台研究方法工具集等。
五、
平台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后续工作安排:
1.
常规工作
(1)数据质量核查和清洗:全面排查字段问题和异常值,设置数据排除条件,并在每次监测报告中附以未纳入分析的医院名称和数据问题列表。
(2)梳理国家1000个(去重后)临床路径的“名称-编码”检索表,统计每个国家版临床路径的执行医院数量和分布、病例数。
(3)国家临床路径之外的路径编码梳理和聚类(咨询病案专家聚类规则),统计实际开展的临床路径数量。
(4)继续完善平台常规报表系统,增加报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全国报告、地区报告、学科+代表性病种报告)和上报医院的不同需求,定期提交监测报告(暂定每年3月-4月)。
(5)完善单病种临床路径数据分析工具,增加对比分析。
2.
研究工作
整体目标:继续深入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研究,完善平台数据分析工具集。
当前计划(以单个疾病为切入点,开发一套分析流程和工具):
1)不同疾病人群与疾病负担聚类分析(针对所有疾病,开发一套标准化分析流程)
2)不同类型医院(如普通公立医院与研究型医院)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病种特征、疾病负担等差异性对比分析
3)不同地域医院疾病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医疗质量、病种特征、疾病负担等差异性对比分析
4)同一疾病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医疗质量、资源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基于临床路径的DRG/DIP组内和组间病种资源利用差异分析
6)基于聚类算法,整合临床路径执行率、费用结构等指标,构建区域医疗质量画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全国医疗质量热力图,反映地域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辅助分级诊疗政策优化
7)横向对比全平台病种数据,研究整体疾病负担情况,突出重点疾病类型或具体病种的临床路径指标
8)开发自动化数据校验工具,针对重复提交、字段超限、错误字段等问题设计实时预警机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质量,帮助临床路径监测指标制修订决策
9)针对共病高发人群(如慢性病合并感染),分析多病种临床路径指标情况,开发跨病种数据分析方法,制定协同管理方案,支持医院优化资源配置与诊疗流程
10)基于实证的临床路径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开发医院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医疗资源不合理运用预警模型。
3.
加快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网建设速度
加快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障网建设速度,发挥其连接纽带作用,为国家平台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提供支持,为国家平台未来建设和发展方向收集建议,为国家平台数据资产化和运行模式探索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