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监测指南、防控指南、诊疗指南

制定方案(初稿)

  • 背景

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 是一种具有多药耐药性的真菌,在2009年首次从日本一家医院住院患者的外耳道中分离被发现,因此而得名。因其具有诊断困难、感染病死率高、多重耐药、治疗困难等特点,耳念珠菌被称为“超级真菌”。目前,耳念珠菌已在全球包括欧美在内的多个国家与地区出现,且临床病例数每年持续增长,迅速蔓延,甚至在医疗机构中引起感染暴发,正在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我国于2018年发现首例耳念珠菌临床病例,此后耳念珠菌的感染扩散到国内多个省份,病例数逐年增多,呈指数增长趋势。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已有耳念珠菌感染聚集的现象,而且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医疗安全。

耳念珠菌能够在人类皮肤和无机物体表面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容易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传播,而且耳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很难被杀死或清除,给防控和诊疗都带来较大挑战。对耳念珠菌的监测是实施干预和控制的基础,但由于目前存在检测手段不完善、不统一,检测结果上报不及时等问题,我国耳念珠菌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国外由于耳念珠菌的流行较早,感染范围较大,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指南和通知。其中美国CDC网站收集了大量耳念珠菌研究和临床信息,发布了耳念珠菌研究、管控和预防相关建议。基于CDC的信息和建议,美国多个机构分别发布了耳念珠菌相关的药物评估指南、筛查指南、研究指南。其它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南非、印度也都有相关的感染防控指南发布(列表见附件《国内外耳念珠菌相关指南共识》)。目前国内仅有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于2020年发布的《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还缺少针对耳念珠菌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的相关指南。

  • 目标

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耳念珠菌流行情况和我国耳念珠菌监测、防控和诊疗现状,针对耳念珠菌的生物特性和流行病学特点,综合考虑行业内较为成熟的和新发展的技术体系,建立耳念珠菌的监测、防控和诊疗指南,以监测耳念珠菌的流行趋势,追踪、预警和应对耳念珠菌的交叉传播,为耳念珠菌的防控和诊疗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监测指南制定目标:规范耳念珠菌的监测方法,为获取准确、及时、完整的耳念珠菌流行病学和诊疗信息提供技术标准。

目标人群:医疗机构相关管理者、感控人员、临床医师、检验医师/技师

(二)防控指南制定目标:指导耳念珠菌在医疗机构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帮助遏制耳念珠菌的传播和潜在的暴发。

目标人群:医疗机构相关管理者、感控人员、检验科医师/技师、临床医生

(三)诊疗指南制定目标:为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推荐意见,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和质量。

目标人群:临床医生、临床药师、检验医师/技师

  • 组织架构

名单:待推荐。


 

  • 指南内容

正式制定时,需做问题调研以确定指南内容,以下仅做参考,请补充完善:

(一)耳念珠菌监测指南(待补充)

结合耳念珠菌流行现状和检测方法设计,综合考虑耳念珠菌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参考较为成熟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指南,形成有针对性的耳念珠菌监测指南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征求、整理、归纳、统计,并多次反馈迭代,最终形成监测指南共识稿。

耳念珠菌监测指南框架建议

  • 监测目的
  • 耳念珠菌病例监测
    • 监测病例定义
    • 监测时间
    • 哨点医院监测诊室设置
    • 耳念珠菌病例报告
    • 耳念珠菌病例标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 耳念珠菌病例标本/分离株的实验室检测与鉴定
  • 耳念珠菌暴发监测
    • 暴发定义
    • 暴发的发现与报告
    • 菌株分型:基因型等
    • 暴发的调查处理
    • 性质判断原则

(二)耳念珠菌感染防控指南(待补充完善)

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外耳念珠菌的防控措施,参考其它真菌病的防控经验,形成耳念珠菌的防控指南初稿。同样通过德尔菲法,经过函询和专家会议,形成耳念珠菌防控指南共识。

耳念珠菌感染防控指南框架建议

  • 耳念珠菌感染

(一)感染诊断标准

(二)感染传播途径

  • 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建议
    • 手卫生
    •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与控制 (同其他多耐的防控)
  • 接触传播预防 & 加强屏障预防
  • 单人间病房 & 多人间病房
  • 定植监测 & 去定植
    • 清洁消毒 (环境、医疗设施和设备)
    • 感染患者信息记录及转院时院间信息传递

(五)感染管理与支持工作:

  1. 感控培训
  2. 措施依从性质控监测
  3. 防控效果评估及反馈
  4. 感染防控物资保障

(三)耳念珠菌感染诊疗指南(待补充完善)

调查目前耳念珠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合耳念珠菌检测方法设计,综合考虑耳念珠菌的多药耐药性,形成能够应对不同耐药性的耳念珠菌诊疗指南初稿。与前述相同,通过多次函询和专家会议讨论,对指南进行改进和修订,形成耳念珠菌诊疗指南。

 

耳念珠菌诊疗指南框架建议

  • 流行病学
    • 流行现状
    • 感染高危因素
  • 病原学特征
  • 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测
    • 培养检查
    • 抗原抗体检测
    • 核酸检测
    • 耐药性检测
    • 药敏标准
  • 诊断标准
  • 治疗方案
  • 预后
  • 感染管理
  • 步骤和时间(待商议)

总体预计时间:6-9个月

 

制定步骤

时间计划

1.确定人选名单,成立工作组,利益冲突管理

1周

2.确定指南计划书

1周

3.召开启动会,任务分工

4月

4.国际注册/国内注册

同步,不影响后续工作

5.调研确定临床问题和指南范围

2周

6.检索和评价证据

2-4周

7.形成初步推荐意见

1周

8.召开专家会,就推荐意见达成共识

6月

9.指南撰写

1周

10.外部评审

2-4周

11.编辑校对

1周

12.发表

4-8周

13.翻译、英文发表?

10月-12月